(記者 邱嘉琪 嘉義報導)新學期剛開始,不少家長發現孩子身高被同齡同學超越,擔心孩子「長不高」,甚至求助於坊間「轉骨藥」或補品。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內分泌專科主任黃秀莉醫師提醒,孩子的成長就像蓋房子,基因是藍圖,但施工品質才能決定是否發揮潛力。營養、運動與睡眠等後天因素,約可影響身高兩到四成,若能養成良好生活習慣,孩子就有機會朝理想身高發展。
醫師黃秀莉指出,均衡飲食是孩子成長的基礎。三餐定時、避免挑食,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、鈣質與鋅,對骨骼發育相當重要。牛奶、雞蛋、魚、雞肉與豆腐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;乳製品、深綠蔬菜及豆類則能補充鈣質。她提醒,若孩子經常以含糖飲料或零食取代正餐,不僅營養不足,還可能導致肥胖,反而阻礙發育。
規律運動也是刺激骨骼成長的重要因素。醫師黃秀莉建議,孩子每天至少進行20至30分鐘中強度運動,例如跳繩、籃球或游泳,能刺激生長板並促進維生素D合成,幫助鈣質吸收。她強調,比起短期高強度訓練,找到孩子能長期持續、樂於參與的運動,更能帶來穩定效果。
在睡眠方面,黃醫師指出,晚間10點至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黃金時段,若能在此期間進入深層睡眠,對身高發展最有幫助。幼兒每日需睡10至13小時,兒童9至11小時,青少年則需8至10小時。規律作息、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,並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,皆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。
針對市面上流傳的「轉骨偏方」或補品,黃醫師嚴正呼籲家長切勿輕信。她指出,這些產品多未經科學驗證,甚至可能含有影響荷爾蒙的成分,導致性早熟與骨齡提前閉合,反而使孩子停止生長。「身高成長靠的是延長發育期,而不是提早衝刺。」她提醒,若有疑慮,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。
此外,定期追蹤成長曲線同樣重要。醫師黃秀莉建議,家長應持續監測孩子的身高與體重變化,若明顯落後同齡,或女孩在8歲前、男孩在9歲前就出現第二性徵,應及早就醫。
醫師黃秀莉強調:「基因決定起跑點,生活型態影響終點線。」只要掌握營養、運動、睡眠三大要素,不追求速成、不亂用偏方,孩子就能健康長大,邁向理想的身高與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