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記者 邱嘉琪 嘉義報導)近日全台氣溫屢創新高,不少民眾在烈日與冷氣房之間反覆穿梭,身體悄悄出現疲倦、頭痛與頭暈等症狀。42歲上班族李小姐便是其中之一,她長期在高溫通勤與冷氣辦公室工作,加上習慣飲用冰飲消暑,日前竟在下班途中感到天旋地轉,不得不停車休息。
李小姐前往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傳統醫學科求診,經醫師唐佑任診斷為「慢性熱傷害」,原因是長期處於高溫與低溫交替環境,導致體內能量失衡與血液循環不良。唐醫師以針灸與中藥調理,並建議調整作息、避免冰飲,幾週後李小姐的不適症狀明顯改善,睡眠品質與工作效率同步回升。
唐佑任醫師指出,台灣夏季高溫潮濕,人體主要透過排汗散熱,但冷氣房內毛孔收縮,汗液難以蒸發,熱氣反被困在體內。加上頻繁進出室內外,身體不斷調節溫差,容易造成慢性熱傷害,常見症狀包括頭暈、肩頸僵硬與全身倦怠。為防止慢性熱傷害上身,唐醫師建議日常生活應多喝常溫水(25度以上),避免長期依賴冰飲與冰品,並養成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。此外,也可透過刮痧促進循環與散熱,建議選擇背部與肩部進行,搭配潤滑劑如紫雲膏,避免在冷氣房或夜晚操作,以免寒氣入體。
唐醫師也提醒,夏日戶外活動應控制在1小時以內,確保補水與防曬;需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者應逐步建立熱適應力。若頻繁進出冷氣房後出現疲倦、頭暈、肩頸僵硬等現象,務必重視並調整生活方式,必要時尋求中醫協助,以免身體長期失衡影響健康。